您的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配置”论坛成功举办

 

12月12日下午,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人口结构与发展趋势方向)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主办的“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配置”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理科楼A207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来自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参与研讨。            

论坛第一单元由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尹文耀教授主持、上海市统计局人口就业处高清副处长点评,华东师大人口所王春兰副教授、上海市统计局普查中心张庆、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杨上广教授分别发言。

 

            

王春兰副教授认为,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的提高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上海人力资源的文化程度构成相对于北京以及国外若干大都市没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农林牧、制造、建筑、交通、商业与餐旅服务等主要实体经济行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一个由高偏离度向低偏离度转变的趋势,农业有较大的劳动力转出潜力,而工业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的空间有限。高学历人口的单中心分布也可能导致未来人力资源与产业空间错配。为此,建议尽快提高人口调控、人才政策的精准化程度,提前从城市规划管理上关注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的空间匹配度。

张庆通过经济普查数据分析认为上海单位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单位占全市近八成;私营经济单位数居首位,占全市愈七成;浦东新区、嘉定区和松江区单位数位列前三,静安、黄浦和虹口单位容积率位列前三。针对基本单位发展问题应以“三新”经济为引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促进实体园区和虚拟园区相结合形成整体产业生态系统。

杨上广教授认为受工业用地日趋紧张,城市交通、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影响,上海品牌园区、区县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在外建立分园或产业基地的数量明显增多,上海通过异地建园推进产业转移,往往依托异地园区或产业基地实现组团式布局,以推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产业转移的功能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业活动或企业行为的范畴,而是被拓展为区域经济合作与联系的重要纽带。   

论坛第二单元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谷人旭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王大犇副教授点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刘大卫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顾高翔博士分别发言。

            


刘大卫副教授指出传统产业结构中的用工模式中劳工关系固化,单一用工主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与劳动者通过多种方式劳动就业提高收入之间风险骤增存在冲突,应对《劳动合同法》进行深度修订,重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制定《劳动标准法》,可以在发达城市先行试点。

           

顾高翔博士指出产业结构自然进化下,各国总体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均为第三产业GDP占比上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GDP占比下降。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加速,高能耗部门GDP占比急剧萎缩,使得碳排放高峰大幅提前,但也造成投资的流失和经济总量的损失。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并投资研发创新是中国在未来实现碳减排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降低碳减排损失有效的治理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 人口研究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